top of page

攝護腺癌術後之性功能復健

童綜合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 謝肇新


  2017年國內男性十大癌症中,攝護腺癌在其中排行第五。近幾年來,隨著醫療進步、老年人口增加、飲食習慣改變,及診斷治療技術的進步,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人數持續增加。攝護腺癌的治療包括了: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體外或近距離放射線治療,及賀爾蒙治療等等。治療後常見的後遺症,包括尿失禁及勃起功能障礙。   攝護腺癌治療後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會因治療的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生機率。若攝護腺癌患者選擇接受賀爾蒙治療,治療後有90%至100%的機率會喪失性慾、陰莖縮短、睪丸萎縮,及無法勃起之情形。若患者單獨接受放射線治療,短期間(術後2-3年)不影響其勃起功能,長期(2-3年後)則會因血管神經逐漸纖維化,將有5%至8%的機率會有陽萎的情況。但是,若合併賀爾蒙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則陽萎的機率在一開始便高達90%以上。若患者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依據患者之年齡、治療前之勃起功能、疾病程度及治療範圍等不同的情形,產生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則從20%至80%不等。   攝護腺癌手術後常見的性功能障礙,除了勃起功能障礙之外,還包括無射精或射精疼痛,以及陰莖縮小或彎曲。攝護腺癌手術中,除了摘除攝護腺及骨盆淋巴結以外,儲精囊也會一併摘除,所以術後無法射精。 攝護腺周邊的神經血管叢,與勃起功能有高度的相關性。經過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勃起功能一定會受到影響。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2015年約有5,000位攝護腺癌之新個案,而在手術後3個月,有一半以上有勃起功能障礙,也就是推估每年新增約2500位勃起功能障礙之患者。從長期追蹤來看,超過一半以上的病患持續有勃起功能障礙。雖然現今有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施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已能在適合的病患身上對勃起神經予以保留,但術後勃起功能障礙之發生,仍無法避免。   陰莖缺氧是誘發勃起功能障礙惡化的主要關鍵。患者在接受攝護腺癌手術後,引發神經性夜間勃起次數減少,造成陰莖的含氧量不足。此缺氧導致急速的惡性回饋循環,使得一氧化氮生成減少,陰莖內的組織膠原蛋白增生,而導致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缺氧亦會促進陰莖纖維化及細胞凋亡,靜脈閉鎖機制不全,而導致靜脈血滲漏,引發勃起功能障礙。當陰莖長時間沒用,加上缺氧而致陰莖纖維化後,平均縮短兩公分,此時就為時已晚。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攝護腺癌術後的第三個月,陰莖長度平均縮短超過1.8公分。   越來越多國際間臨床文獻發表,攝護腺癌手術後三個月內盡早施予陰莖復健治療。如盡早使用口服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低劑量每天吃)、負壓助勃器(不戴張力環,每天1到2次,1次使用約5至10分鐘,一星期使用五天),單獨或合併使用持續半年至一年以上。對於接受有神經保留的攝護腺癌手術患者,在持續使用勃起藥物,尤其是每日服用長效低劑量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的病人,相對於服用安慰劑者,明顯有利。而且每日錠明顯比安慰劑更能保有更長的陰莖長度,這表示持續使用治療勃起障礙藥物,能提供保護陰莖長度的作用。使用負壓助勃器,能使動脈流入血流提高,改善陰莖缺氧狀況,而能降低纖維化及細胞凋亡發生,以維護靜脈閉鎖機制正常功能,而使勃起功能恢復並能保護陰莖長度。   因此,建議患者在術後一星期可用藥物幫助恢復勃起功能,術後一個月可以考慮運用負壓助勃器進行陰莖復健,讓陰莖趁早恢復正常功能,降低陰莖纖維化風險。 低能量震波為最新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武器,已被歐洲泌尿科醫學會認定為第一線治療的方法之一,許多文獻也已證實對一般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價值。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5年正式核准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可運用於治療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等適應症。而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也在今年3月正式將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列為國人勃起功能障礙的第一線可選擇治療或其他傳統治療的輔助性治療。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主要是利用低能量的震波刺激陰莖海綿體,使其內新生血管增生,進一步改善海綿體的血流及充血功能,以達到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功效。同時,也有學者已經針對攝護腺癌術後的病人,使用後得到不錯的效果。 攝護腺癌術後的性功能復健宜越早進行越好。所以,主動尋求專業醫師諮詢,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耐心地接受治療,才能保有「性福」的人生。

35 次查看
logo-1.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