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圖表及聽診器

攝護腺癌

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新武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 謝肇新

       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多發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身上。有可能是因年紀增長、器官衰退、慢性疾病、身體異常、遭受外傷、或心理壓力而造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定義,勃起功能障礙為男性持續性地沒有能力達到勃起或無法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進行滿意的性行為。年齡、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三高)、血管疾病、肝衰竭、腎衰竭、吸菸、酗酒、某些藥物、某些手術或外傷後,與勃起功能障礙都有密切關係。

       勃起功能障礙依其原因可分為(一)心因性、(二)器質性、(三)混合性三種。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又分為:神經性、血管性、結構性、內分泌性及藥物引起等。診斷之建立主要根據性功能症狀評分表、病史紀錄、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血管的評估、心理及精神評估、神經學評估、賀爾蒙評估……等。治療的選擇,應由泌尿科專科醫師依詳細的問診、細心的檢查、謹慎的評估,然後給予適當的治療。

在治療之前,先了解本身是否有哪些危險因子會影響勃起功能,是否可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而達到改善。慢性疾病的良好控制也極為重要。另外,是否有男性更年期及睪固酮低下之情況而需要補充,都應在治療前清楚了解。

       勃起功能障礙是男性常見疾病,但以前接受治療的患者非常有限。自從二十世紀末口服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問世後,尤其是大家熟知的藍色小藥丸的出現,像是男性救星的風行全球。口服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已被全球醫界列為第一線治療。在台上市的口服藥物共有三種,經過專業醫師評估之後,使用上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賴的。但是,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中,還是有高達兩至三成沒效。針對這些患者,治療的方法則多為不同程度的侵入性步驟。海綿體藥物注射及尿道藥物塞劑被列為第二線治療,人工陰莖植入或陰莖血管手術則被列為第三線治療方法。因害怕侵入性治療,患者往往在口服藥物無效後就放棄治療。

       低能量體外震波(如圖一)治療法為一種低侵入性治療方法,最初臨床上用於治療骨科肌腱筋膜發炎疼痛、慢性傷口癒合不良、以及心臟缺血等疾病。自2010年起,以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文獻陸續發表。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更在2015年把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法列為勃起功能障礙的第一線可選擇治療或其他傳統治療的輔助性治療。

       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5年正式核准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可運用於治療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等適應症。而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也在今年3月正式將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列為國人勃起功能障礙的第一線可選擇治療或其他傳統治療的輔助性治療。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主要是利用低能量的震波刺激陰莖海綿體,使其內新生血管增生,進一步改善海綿體的血流及充血功能,以達到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功效。此外,動物試驗研究亦顯示低能量震波可使治療部位的體內幹細胞活化,並進行組織修復作用。

       口服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之藥物機轉在於增加海綿體血流,並沒有血管新生作用,因此「有吃才有效,吃久病還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無法在一次治療後立即產生效果。一般至少須接受一定的療程後,待陰莖海綿體內產生足夠的新生血管,效果才能慢慢出現,且改善情況依患者嚴重程度而異,但效果是可以持續的。以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時候,經醫師評估後,有可能同時需要搭配其他治療,如口服磷酸二脂酶第五型抑制劑、睪固酮補充治療、或是真空吸引器等。經過震波治療一個療程(約12次)之後,大概50~60%患者有效。另外,根據國外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不管在國際勃起功能指標分數,或勃起硬度分數都有明顯的進步。

       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在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經驗中,雖然安全性很高,但震波能量過高仍會造成陰莖瘀青、血腫,甚至纖維化及血尿等併發症。另外,若患者有凝血功能失調(如血友病),需長期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區有腫瘤,或其他嚴重皮膚疾病等,皆為治療上的禁忌症,並非人人都適合這種治療方法。而且,施打部位需正確針對陰莖海綿體治療,因此宜由受過完整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訓練的泌尿科專科醫師或男性學醫師,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所訂定之治療指引,並配合每位患者的狀況,做最適合及安全之治療。

圖一 低能量體外震波器

logo-1.jpg
bottom of page